選用哪個代名詞 (gender pronoun)稱呼自己反映了你希望他人如何看待你的性別。以下是一些現時常用的性別代名詞。如果你對新的代名詞比較陌生,這正是認識這些代表了多元性別認同的代名詞的好機會!
歡迎來到 gender matters!
所以,這是否意味著當女生和男生競爭大型開放空間的使用權時,有可能缺乏信心?
所以,這是否意味著女性比男性更懼怕罪案?而性別酷兒群體又面對甚麽情況?
這代表甚麼?
首先,比起男性,我們的社會往往教導女性要在公共空間更重視自身安全。
(Arkitekter, 2018 cited in Shaikly & Lira, 2022)
(Tandogen & Ilhan, 2016)
(Girlguiding 2020; Walker and Clark, 2020 cited in Shaikly & Lira, 2022)
男主外養妻活兒,女主內相夫教子等觀念大大影響了女性在城市中穿梭和享受公共空間的方式。
在政府體系中,女性的聲音仍然是不合比例地低。
女性仍然只佔少數席位。
這位享負盛名的瑞士建築大師,在最初設計一個應用於建築設計的人體模型時,將一個六呎高的男人、以及他觸手可及的範圍訂為標準。當時無論是傢俬還是城市,他的設計往往以這位男性的體格作為指標。
而其中一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在統計或收集數據時沒有按照性別區分,以致數據未能準確地反映女性使用空間的需求。在這情況之下,我們的城市其實是基於男性的經驗而設計。
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 (Aru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及利物浦大學曾經合作進行全球調查,訪問了全球的女性,了解她們在城市中的體驗。
按性別區分的城市數據可以讓設計師和決策者看見女性使用城市的習慣和偏好,從而將不同性別用家的需要納入公共財政和政策的考慮,有助推動性別性別共融。
在某些國家,政府在清理積雪時優先處理主要行車幹道的做法,往往對女性帶來不便,因為女性和兒童出門時往往傾向使用單車徑或小路,而非主要行車幹道。
這樣做亦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成本:
因爲下雪時,在行人路上意外受傷的有69%都是女性。而每年冬季,這些跌傷造成約37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優先照顧女性需要,可以將意外大幅減半,並節省地方政府的開支。
在香港,338個繁忙的公共廁所中,男女用家的平均比例為1:1.8,其中有一個公廁的男女使用比例更高達1:7。
這可能是應用性別區分數據的第一步,上述數字揭示了男女在使用公共廁所方面的不平等情況,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原因所在,或許能引領我們達成更公平的資源分配和更合適的設計。
閱讀我們的「GUTS吉人吉事」,進一步了解城市空間可如何促進性別主流化。